媒体中心

News
【中国网】不贪大、不求全,桂馨基金会剑指“剩闲课”
发布日期:2019-09-18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袋子,这个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呢……”


一间不算宽敞、也不太明亮的临时教室里,座无虚席。2019年暑假,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桂馨基金会”)科学教研员培训在贵州省贵阳市启动,参加培训的教研员来自桂馨科学课项目区域的5省30县,共41名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代表,在培训会现场,他们分成不同的项目学习小组,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


1577159485252118.jpg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桂馨科学课项目首席专家章鼎儿为老师们讲解《神秘的袋子》的课堂设计,如何引导孩子们一步步的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老师们纷纷表示:一直知道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如何做,章老师的课程设计才真的从学生的本体出发。


1577159548820044.jpg

据桂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桂馨对科学教研员培训的第三年,本次培训是在2017年、2018年科学教研员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以“小学低年级科学课”为切入点,重点以低年级科学课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及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问题研究为主题。


桂馨基金会的成立源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桂馨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康典先生说,“在那之前我们也做公益,但是没有自己成立基金会。当年汶川地震,给我印象极深的其实是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只在废墟瓦砾堆里伸出的握着笔的小手。之后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将基金会定位在贫困地区,定位在农村,致力于教育事业。”


记者了解到,桂馨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中国发展中地区基础教育的公益慈善机构。专注中西部地区儿童阅读成长、青少年科学教育和乡村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桂馨书屋、桂馨科学课和桂馨乡村教师支持三个核心公益项目体系。


培训科学教研员,剑指“剩闲课”


我国地域辽阔,乡镇众多,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教师不易集中,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交通通信闭塞,导致国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整个进展相对滞后。因此国家在各地市县镇等设立教研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教研体系。教研员作为学科的引领者,聚集各地老师,把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快速传达给老师,帮助老师不断贴近和了解学科本质。


然而,偏远地区的教研员,尤其是乡镇教研员,能够接受到国家培训、省培的机会非常少。科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学科,行内甚至把它叫做“剩闲课”,很多偏远地区,不仅对科学教师的设置不重视,原来的数学老师做科学,语文老师做科学。另外一方面,教研员队伍多数也是兼职,极不稳定,导致地区之间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很不平衡。


1577159576141842.jpg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副校长李霞自从十年前和桂馨一起关注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作为导师培训了数以千计的科学教师。关于科学教研员的培训,自2017年起,这是她与大家共同经历的第三期。


“其实强度挺大的,我每次参加都会特别累,但也很开心。作为特级教师,还是应该为教育做点什么的。”


据李霞介绍,虽然仅有短短两年,科学教研员的培训还是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以前没有教研员的地区,现在有了兼职教研员,以前是兼职教研员的,现在变成了专职教研员。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还激发和点燃了科学教师对专业研究的热情,使得他们对这个学科有了感情,有了兴趣,不仅稳定了教研员队伍,还使得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把偏远地方的教研员组织起来,找国内最顶尖、最专业的专家团队,有目标、有计划、分梯度、分步骤一步步引领和培训,让偏远地方的教研员也卷入到国家课程改革中来,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补充。同时,教研员易聚集老师,受到培训的教研员又可以转过身培训当地老师,最大程度的辐射培训面积。”桂馨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樊英告诉记者。


1577159603350638.jpg

桂馨科学课项目


据悉,桂馨科学教研员的培训整体设计思路分三期,第一期进行通识性培训;然后通过第一期整体培训效果的反馈,进行教研员需求论证,综合评判,第二期为教研员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第三期我们把它叫做卷入式的深度参与培训,主要让教研员们自己设计课程,分组交流讨论。


桂馨基金会运营总监酆伟告诉记者,通俗地一点讲,就是第一年让教研员认识科学是干什么的,怎么规范地上一节科学课;第二年让他们明白好的科学课是什么样子,这次的培训重点是让他们真正去发现,自己工作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问题驱动式的培训。


“通过这几期的培训,一方面教研员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研员对科学学科本身的学科认知在提高,更加关注学科本质的东西,评课能力大幅度提高。”


她的毛遂自荐,让孩子们爱上科学课


1577159625602190.jpg

“说到跟桂馨的结识,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坐在采访间,林静微笑着说。


记者初见林静,是通过桂馨基金会拍摄的一个公益片。影片中的她,圆圆的脸,扎着一条马尾,和一群学生在绿色的草地上做实验。现实中的她更加成熟了,目光中透着一份坚定和自信。


为了呈现我国偏远地区的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和困境,增强全国科学老师对科学的认知,2009年,桂馨基金会筹备在湖北山区拍摄一部影片。正在大山里做兼职科学教师支教的林静,可谓是最好的人选。


林静从师范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当地的学校做一名小学老师,起初教语文,后来兼职带一到六年级的科学课,自2003年开始专职做科学老师,正是从这年开始,林静爱上了科学课。


“科学和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相比于教语文,我更喜欢教科学课。那时候,我的抽屉里全部都是什么铁丝、螺丝钉啊那些小东西,这些在别的老师看来没有一点用的东西,都是我平时收集,科学课上要用到的。”


科学课是副课,本来就不受重视,更何况是在偏远的山区,教学材料非常匮乏,因此很多科学材料只能林静自己去寻找。


2009年,为了科学课的普及,接受过科学课培训的老师要去更偏远的山区小学支教,在学校里,林静的年龄相对较小,又没有过乡下的教学经历,因此她毛遂自荐去支教。


1577159652105384.jpg

桂馨科学课项目


“科学课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能力、语言表达、思维培养都非常有帮助,并且让孩子们多了解这些科学常识,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孩子们适应社会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会强很多。”


林静的到来给这座山区小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改变。她通过自己对科学教育的热爱,勇于探索和说干就干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这里的其他老师和学生。常年关闭、落满灰尘的图书室打开了;在操场一起玩球的孩子多了;学校老师对科学教育的理念有了重新认识,对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了。


在山区里开设科学课并且坚持下去,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激励林静走下去的,除了学校提供的空间,更多的是来自桂馨基金会的支持和志同道合的同行们的陪伴。在从事科学教育的路上,林静从不孤独。


“我觉得,要想在工作上保持永久的热情,一定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经历,像孩子一样认识世界。感谢桂馨一直以来的陪伴,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也会坚定不移的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青海湟中县科学教育的蝴蝶效应


1577159685240802.jpg

赵有录老师(右)参与做磁极的实验测试


赵有录是一名来自青海省的科学教研员,事实上,这重身份的转变仅发生在两年前。在这之前,他做过小学老师、小学校长,也做过乡镇教研员,但不管处在何种位置,扮演何种角色,每一个角色他都认真诠释,每一步路,他都走的脚踏实地。


他所在的湟中县,开展的科学教育在整个青海省是比较突出的。这一切,都要从2010年8月的桂馨科学教师培训项目说起。


“我们湟中县的科学教育走的比较靠前,得益于这些年我们跟桂馨的合作。”赵有录告诉记者,湟中县跟桂馨的合作主要包括三块。


第一个方面,是硬件建设。


记者了解到,2010年8月,桂馨科学教师培训(湟中县)项目捐赠科学工具箱18套;同月,捐建湟中县鲁沙尔一小桂馨小科学家实验室;2016年10月,淘宝公益宝贝“呵护乡村学童科学梦”项目,捐赠湟中地区桂馨科学实验工具箱75套;2016年12月,捐建湟中县鲁沙尔二小桂馨小科学家实验室;2019年4月,桂馨基金会和联想集团合作实施的桂馨科学工具箱(青海湟中)项目,为湟中县122所学校捐赠了近60万元一二年级科学工具箱共计652套,这652套工具箱已于今年9月份全部到位,湟中县一到六年级都有了科学工具箱。


第二个方面,是对教研和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


“桂馨的教师培训项目分为四期,第一期我们召集县域100名左右的科学老师,进行三天的通识性培训,让老师们理解什么样的一节课是好课,算是理念上的引领;第二期会从这100个老师里面选出30位左右的骨干教师,培训更加深入,东部也来老师,和当地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第三期主要是交流,我们组织西部老师到东部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跟岗学习;第四期是东部老师西部行。每期结束,都会有东部名师到当地了解老师的需求和培训的效果等,这样也是一种检验和反馈。”


第三个方面,是帮助湟中县建立了科学活动体系。


“我们湟中县现在每年都举行科学月活动。比如今年4月,我们组织学生的科技小报活动、讲科学故事,5月份会组织全县科学教师的教学比赛……基本上每月都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孩子们参与科学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记者了解到,在桂馨基金会的支持下,湟中县自2016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科学夏令营,到今年已经成功做了四届。


“第一届是桂馨基金会派专家指导我们,从2017年开始,我们发动骨干教师自主做,桂馨给我们支持经费。”


据赵有录介绍,2017年的夏令营从筹备开始,总共经过了5次线上交流,4次线下定案,多次上网定购和反复的下水实验。观察员、总营长、各分营长、辅导员、安全员、信息员、材料员,分工精细到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做的扎扎实实。


“我们的年轻老师通过夏令营的活动,对探究活动、组织实施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又把这些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因此湟中县的科学教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不贪大、不求全,脚踏实地做乡村教育


1577159709778394.jpg

“一个人一锄头下去,挖不出一口井,一江的水一个人喝不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自己能做的,不贪大、不求全,守住自己的阵地,全力以赴,把它做好。”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刘晋斌说。


刘晋斌可谓是桂馨基金会的“元老”,2008年,桂馨刚刚开始筹备做公益的时候,刘晋斌即参与了策划讨论。这些年持续参与桂馨的项目,他的感触颇深。


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一些出生在偏远乡村的孩子们由于经济困难无法获得与城市的孩子相同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输在起跑线。刘晋斌告诉记者,“对于桂馨来讲,我们希望能够提倡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国家的倡导下,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我相信我们的付出会有回报。”


“桂馨基金会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但是涉及到的领域和群体毕竟是小众的,是否考虑到要发动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拓展呢?”记者问道。


“如果说桂馨前面只是抓住了这个项目,凭着一腔热血去做,那么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对项目、对工作的理解是越来越成熟的。因为人是有限的,力量是有限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他们渐渐的开始分清,应该去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去做。”刘晋斌坦然地回答。


“目前,科学老师在我国教师中间的占比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训一个老师和培训一个教研员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杠杆原理,我们把支点选好,用同样的力,可以撬动更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不张扬,不浮夸,桂馨基金会的公益项目需要低调务实,也需要精雕细刻。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以实际效果证明有效的成果,以无限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或许这是桂馨基金会的准则,更是他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