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樊英:唯有自下而上的行动,才能带来改变
作者:桂馨基金会 樊英 发布日期:2019-12-30

编者按:自2017年起,墨卡托基金会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合作开展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欧项目。2019年,来自不同类型基金会的8位秘书长作为访欧团成员,在为期10天的行程中参访了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新责任基金会、柏林社区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关税同盟基金会、比利时伯端王基金会、4WINGS基金会等形态丰富、背景各异的基金会,同时也前往德国基金会协会、德国基金会学院、德国基金会中心、欧洲基金会中心等平台型组织进行了交流和访问。访欧归来,秘书长们都对欧洲基金会和自身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思考。本文为桂馨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樊英女士在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欧分享交流会上的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

1578465318362148.jpg

感谢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和中国基金会论坛支持,组织了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欧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欧洲社会组织的状况和发展。

在德国和比利时,我们拜访了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新责任基金会、柏林社区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关税同盟基金会;与比利时伯端王基金会、4WINGS基金会等形态丰富、背景各异的基金会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前往德国基金会协会、德国基金会学院、德国基金会中心、欧洲基金会中心等平台支持性组织,和有关负责人深入座谈和互动研讨;同时还通过参观、走访由各类基金会管理的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餐厅、学校、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了解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

“公民社会”、“公共价值”、“公共服务精神”这些原本大脑中概念性存在的生硬词汇,在我心中逐渐变成了真实而柔软的存在。我供职的桂馨基金会是一家专注在“乡村教育”一个小领域的非公募小型基金会。所以我从我们工作的领域,跟大家分享一点个人的感受。

真正的公益是用行动促成正向改变

首先,从机构角度看,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界定非常清晰。任何注册的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目标、使命、愿景。

其次,慈善法也明确提出基金会作为慈善组织不是针对个人困难的解决,不是个人救助,而是立足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立足于整个社会目标、公共价值的实现。

具体到从事乡村教育的公益组织,我们需要清楚在当下教育体系中,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实质上是教育类公益组织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认知。机构接受和维护什么样的价值观?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公益组织如何把机构的理念转化成教育公益目标?再将核心的目标转化成可以操作、并且有成效的公益项目?最终通过公益项目的执行,在某一领域或局部区域内长期解决社会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很多基金会在项目策划、设计和执行中并非采用这样的逻辑。而是以机构为本,不择手段迅速拓展机构的生存发展空间;甚至忽视受益群体和合作伙伴的真实需求,盲目追求捐赠和支出的规模;为吸引眼球而制造传播、舆论和新闻热点;忽视公益的基本原则和精神,造成公益资源的浪费和公共价值的毁坏。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负责教育的大小官员,不是考虑公益项目对当地受益群体的价值和影响,而是权衡得失,为自己的政绩添彩加分。部分捐赠人和基金会决策层,也急于要求项目成果的显现,甚至用投行圈钱的标准评估公益项目的优劣成败。

其实,我们在观摩欧洲社会公益机构的做法时,真的能够从内心理解真正的公益,不是一个机构有多强大,一个人捐出了多少钱。公益是分享、是互动,是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用行动去唤醒、感召、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参与,促成正向的改变。我们的社会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和埋怨,如何让更多人选择相信,选择行动?公益从业者必须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起,公益机构的发起人,管理者更要努力让自己的机构拥有自下而上务实行动的能力。

真正的改变源于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在德国访问期间的几个小故事带给我深刻的感怀。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与柏林社区基金会的交流让我记忆深刻。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通过教育援助和支持为移民融入所做的公益项目。“融入”的主旨融入在基金会项目的方方面面,为达成“融入”而共同行动的社会志愿者,他们以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创造者为使命,用行动和不断持续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公共价值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建立人际之间的公平和正义。

二是访问团向导林博士在陪伴我们参观斯图加特图书馆时,路过正在修建的火车站工地。林博士介绍这个施工项目多年来仍然看不到竣工迹象的车站,从开工到目前的运营情况。因为在车站修缮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因为“不要商场要绿地”,又因为“绿地影响到水生动物”或是“植物生存环境要湿地”等等原因,不断地进行公民投决和修改方案。

表面上看,这是工程进度的缓慢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但在工程漫长的背后,却是每一个群体和个人不同诉求和权益被尊重。在柏林各个区的步行道上,偶尔会看到为纪念二战期间被屠杀的犹太人而嵌入路面的砖头大小的铜牌,每一块铜牌上刻着被害人的姓名、年龄,以及被带走和被杀害的时间。这些“绊脚石”提醒人们自省、纠错,反思,令人难忘。

我们说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值得尊重。但如何保证每一个生命不遭受侵害?每一个生命能够真正被尊重?显然,这需要社会建立公众共同认可并愿意共同维护的公平和正义,需要社会建立保证公平和正义能够实现的制度和权益。在这一点上,中国社会,中国公益组织任重道远。

欧洲之行,也坚定了我本人对公益事业以及所在机构工作的认知和信心。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我们的资源来自民间,公益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执行自发且自下而上。我们有可能并且能够更有效的识别社会公共需求与问题,并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构建公益自治的公共空间,连接更多的人融入公益,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促进人们之间的友爱与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

最后,我想说:唯有行动能够带来改变。而行动,就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坚持。